1. 首页 > 亚洲移民

在澳洲富人区送餐一年是怎样的体验?看看外国社会的种种丑陋!

压线去澳大利亚打工度假,开启一年的人生游戏“副本”

自从上大学时无意中参加了一次关于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的说明会,我就一直渴望一生能有一次在澳大利亚工作的经历。之后,我偶尔在网上看相关文章,总有“赚到第一桶金”、“中澳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在澳洲找到生活节奏”等煽情标题。这些信息也正面强化了我这样的想法。

另外,朋友们这些年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和他的伴侣见面,并留在那里;一位以前的上海同学去墨尔本打工,回国后开始做燕麦奶代理生意;还有朋友争取调到悉尼工作,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我不禁想,澳大利亚真的就像是枯燥生活的“出口”,可以安居乐业,生活节奏缓慢,有机会就必须留下来的地方吗?

虽然我在航空行业工作稳定,未来的路也可预见,但抱着给自己一年时间玩“地下城”游戏的心态,当我年满31岁,达到法定上限时到了这个年纪,我还是鼓起勇气辞职出发前往悉尼。

悉尼歌剧院

来到澳大利亚最富裕的郊区,找工作却不顺利

到达澳大利亚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悉尼市中心以东约3公里处的Darling Point找到了一套出租的联排别墅。从我家沿着山坡走几步就可以到达黛博拉湾的海岸。

这是18世纪末以来欧洲移民开发的地区。居民开着跑车喝着咖啡,海湾的俱乐部里停泊着各种私人游艇。刚来的时候,我在百度输入Darling Point,发现周边的楼盘都是全澳洲最富有的郊区和最富有的街道。

从达令角俯瞰悉尼市。

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该地区的Darling Point和Point Piper的邮政编码为2027,以及Debau Bay的邮政编码为2028,家庭每周收入中位数都在3000澳元以上((约合人民币14200元),这比比澳洲售价1746澳元高出70%。

甚至还有一句著名的澳大利亚俚语:“Double bay, double pay”。用来形容黛博拉湾的富裕。想到除了轮回,我很难在这个“珍贵的地方”体验生活,于是决定租下来。

一旦找到住处,下一步就是开始寻找工作机会。我一直对自己的国际化能力充满信心。毕竟我的语言能力不是问题。辞职之前,我每天都要和韩国老板一起工作。我以前也独自在上海和曼谷学习和生活过。

然而,当我开始找工作后,这种信心就逐渐开始瓦解。

按照原来的计划,我想在咖啡店工作,探索职业生涯中更多的可能性。我开始在家附近投简历,但过程并不顺利。与店主的几次交谈让我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总说缺人,但对我的态度却是消极、冷漠,也常常接受我。简历后没有更多内容。

Debau Bay 码头停泊着私人游艇。

为了生存成为外送小哥,高工时让我越来越不快乐

事情毫无进展,于是我启动了B计划:2023年5月,我正式成为悉尼一名全职电动自行车送货员。

起初,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不仅可以快速熟悉悉尼的街道,还可以欣赏东郊邦迪海滩的风景。我的一些订单甚至是去超市办事,这让我了解了澳大利亚人的日常生活。购物清单。

虽然出去工作给了我一份收入,解除了入不敷出的危机,但当送货员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却越来越不开心。我发现送货司机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工作,非常孤独,而且他们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算法控制,没有保障。

我的外卖电动自行车和澳大利亚著名的邦迪海滩。

于是,为了挣生活必需品,我过着超高工作时间的生活,每周工作6天,每天长达12小时。几乎没有社交活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我更加疲惫。我什至不得不放弃一直坚持的健身习惯。

“光是活着,就已经耗尽了我所有的努力。”半年后的一天,送完外卖,我回到家,躺在床上,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为什么你梦想在澳大利亚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现在你的工作时间比你在上海时要长?为什么东郊的富人周末享受露天早午餐,而我这个送外卖的却只能袖手旁观?为什么我很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但开车时却经常出现无理路怒症?

我很努力地想要乐观,但我发现那时我只能看到世界的丑陋。

日本精神病学家太田平树曾提出“巴黎综合症”(Paris Syndrome)。究其原因,是日本人对巴黎这座城市抱有太多浪漫美好的期待,但当真正到达巴黎时却发现有落差和崩溃。而我认为,只能看到澳大利亚丑陋的我,正在经历一种被称为“澳大利亚综合症”的认知失调。

经历“澳大利亚综合症”,孤独的我看尽社会百态

这一年里,我的电动自行车走遍了悉尼的各个郊区,从北边的Watsons Bay到南边的Maroubra,覆盖了整个东海岸;而向西,不仅是悉尼市中心,一直到内西区的Newtown都是我的移动范围。我每天马不停蹄地旅行,行程超过30公里。

我逐渐脱离了游客的视角,以一名送货员的身份,以每小时20公里的法定时速独自静静地探索着各个区域,观察着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我一年3576次的送餐行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很多颠覆我原有认知的情况。

除了在路上,我还穿梭于超市货架之间,帮助顾客跑腿。

这时我才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例如,澳大利亚轻松的节奏和较短的工作时间受到大家的钦佩,但这也意味着生活的便利性被牺牲。

澳大利亚人以随意着称,这意味着我在外卖工作中很少遇到催单或刁难我的顾客。然而,这种随意的反面就是“不为他人着想”。也许融入了西方个人主义的精髓,我观察到这里的行人经常随意冲出,违规过马路,边走边滑手机,意识不到自己挡住了路线,也很少给别人让路。我也经常遇到不耐烦的路怒司机。他们伸出中指并喊道:“滚出该死的马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对其他人没有宽容的态度。一路上,我经历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其次,相比上海的钢铁森林,澳大利亚确实拥有更丰富的美景和自然资源。跑外卖的时候,常常被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尤其是充满度假感的东海岸。然而,每次周末第二天上班时,我总会看到街道和马路上散落着酒瓶和啤酒罐。虽然上海的街道并不总是干净、没有垃圾,但我从小就被教导“垃圾不应该掉在地上”。我感觉很多当地人似乎都是受个人主义驱使、缺乏环保意识的“环保富二代”。

近年来,欧美各国政府都将“环境保护”视为重要的进步价值观。例如,悉尼所属的新南威尔士州将从2023年5月开始限制大型超市销售纸质购物袋。然而,令我困惑的是,这些纸袋都是越南制造的。为了支撑这里“表面”的环保价值和“发达”的奢侈生活,我们还是要靠开采他国的森林和工业资源!我不禁在心里叹了口气。

经历了“澳大利亚综合症”后,我反思,其实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好、更进步。经过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我更喜欢中国的生活,并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变得更好。过去我看到很多盲目贬低中国、赞扬澳大利亚的文章,我不禁想,这背后是否有一些想抬高自己的成分?还是也包括人力资源代理行业的商业利益?

法国室友的境遇,让我体悟了种族歧视的存在

2024年除夕夜,我迎来了今年的第四个室友。他们是一对来自法国尼斯的夫妇。两周后,当我在家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取外卖订单时,碰巧遇到了我的男室友,他已经开始在咖啡店工作了。

法国男室友是一个标准的白人,英俊潇洒,身材健硕。我向朋友提起此事:“看来这个白人男真的是所有打工度假室友中做得最好的!之前的两个智利室友也在附近找不到工作,没过多久就搬走了。”显然这个法国室友的英语说得不太好……”

不仅是这些网上的评论摆在我的面前,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在我困惑无助的时候,常居澳大利亚的韩国朋友J就暗示这和我的肤色有关。找工作。我顿时恍然大悟,毛骨悚然。

事实证明,我在我家附近提交简历时遇到了麻烦。后来送外卖的时候,总感觉这一带的店铺态度比较冷淡。原因可能是我的肤色。我生平第一次在澳洲这个最富裕的地区经历了无形的、微妙的“种族歧视”。

那一刻我无语了。我不知道我是应该讨厌自己的皮肤还是讨厌这个地方。

以前在国内,我一直听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无论您的肤色或宗教信仰如何,我们都欢迎您在这里合法赚钱并受到尊重。但我的遭遇让我意识到,澳大利亚并不是我过去想象的乌托邦。

当然,我知道这只是我个人的故事,但我不禁想知道,澳大利亚表面上宣扬多元文化主义,吸引世界各地的移民前来从事低薪重工的工作,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工作机会。是否主要是为了保持经济实力、填补底层劳动力短缺,而忽视了各民族之间如何团结、共同繁荣?更不用说澳大利亚还存在着如芒刺在背的原住民问题。

埃奇克利夫路上竖立着“不欢迎种族主义”路标,旨在呼吁人们不应忽视“种族主义”,因为它被视为社会禁忌。

走出洞穴,感受这个世界真善美

回顾这一年,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出发前,我就像待在山洞里,看着别人刻意的投射

,一幅关于澳大利亚的美丽图画;真正出发后,我才知道,澳大利亚是一片广阔的棕色大陆,边上有山脊,有山峰,每个人的命运都只是一片。

而我的命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远离家乡的异乡,我渐渐明白了《小王子》里的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年轻的时候,我可能会被世界美好的外表所吸引,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最终成为飞蛾扑火。然而,事实是世界并不完美。它有它的美丽,也有它的丑陋。正因为如此,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善意才显得更加珍贵——我还记得上班路上特意递给我冰矿泉水的南亚房东;房东总是在我取餐的餐厅热情地招呼我,偶尔给我的泰国妈妈夹点零食;停下来与我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并感谢负责我送货工作的老师.

这些温暖的时刻提醒我,无论怎样,我都要努力做一个温柔的人!

用户评论

麝香味

澳洲富人区的生活状态我听过不少,不过送外卖还是挺不一样的视角。感觉这种体验可以真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社会!期待作者能详细分享一下遇到的文化冲突和故事背景。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涐们的幸福像流星丶

这标题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外国人眼中发达国家的真相好奇呢,送外卖确实能触碰到底层生活的真实情况,不知道富人们平时的生活像个什么样子?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栀

这种做法真的挺挑战的,想象一下在那些环境里骑着电动车忙来忙去,还要跟一些陌生人打交道... 让我感受到了这份辛苦!希望作者能把自己经历和观察到的东西记录清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房

看完标题,我脑海里瞬间浮现了一些富豪区的生活场景,确实挺想去看看那些精致又高冷的人平时会做什么,但送外卖真的不太适合我,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哈哈哈????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抵千言

这体验听起来就很有趣!我很想了解一下这些富人居住的社区里是怎样一个人群结构,他们对待外卖员的态度会如何呢?作者一定能带来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吧!期待更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我倒觉得这种实验挺有意义的,能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社会底层的真实情况。那些所谓的“丑态”到底是指什么呢?希望作者能够客观地进行描述,给读者们一些真实的感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有点好奇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在澳大利亚富人区送外卖呢? 感觉这种实验设计很有意思! 我猜想作者想通过这个实验找到什么答案吗?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送外卖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尤其是在那些繁忙的城市里。我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有趣或挑战性的时刻?他是否跟一些当地居民交流过他们的生活方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我觉得这个标题有点耸人听闻。富人区的社会问题难道比其他地方更严重吗?希望作者不要过度渲染,要注重事实的真实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很有创意的想法!送外卖在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下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呢?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澳洲外卖行业和富人的消费习惯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像过不去的桥≈

期待了解更多关于澳大利亚富人区的社会现象,比如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 这个实验可能会揭示一些我们没料到的真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说实话,这个标题让我有点反感。好像在说所有富人都是“丑恶”的,这种偏见我不喜欢。我希望作者能写得更加客观和公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在富人区送外卖应该是很独特的体验吧! 感觉作者一定收集了很多素材,期待看到那些有趣的观察和故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澳大利亚的物价挺贵的,作为外卖员收入会怎样呢? 作者会不会接触到一些特殊的事件或者客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我个人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作者能够在分享体验的同时,尽量避免刻画富人的负面形象。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富人居住的社区通常环境都很好吧!我想知道澳洲富人区外卖送货的情况,会不会有人给小费之类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裸睡の鱼

这篇文章很有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讨论。我觉得无论是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观察和体验都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借鉴参考的地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华岳移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huayueimm.com/yzym/133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